本网讯 2021年的夏日,华体平台的校园比往年暑假都要平静,难觅学子们忙碌奋斗的靓丽画面,也没有教师们奔赴实验室的匆匆身影,而这“风平浪静”的背后,是这所学校与去而复回的新冠病毒的一场急速“赛跑”。7月30日,益阳市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,随后一小区被认定为疫情中风险地区。为了做好学校疫情防控,为了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,在学校党委统一部署下,一批党员领导干部毅然回到学校重新忙碌起来。
他们戴着防护口罩,顶着烈日酷暑,不分白天黑夜,各司其职,同样的话叮嘱了一遍又一遍,汗水出了一身又一身……守住学校一道门,就是守护了益阳城。
发出了“动员令”
“我们必须跑得比病毒快!”当战“疫”的号角吹响时,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怀着这样的信念。
要比无形的病毒快,时间是关键。暑假期间人员力量不比平时,大多教职工离学校并不近,难以第一时间回到校园,这让疫情防控的压力加大。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疫情防控形势,学校组建了疫情防控应急小分队,24小时驻守在校园疫情防控第一线。
“我两次核酸检测都为阴性,健康码也是绿码,请允许我加入到学校应急小分队参与疫情防控。”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维修科科长肖萼国向学校主动请缨。铂金汉宫小区作为此次益阳疫情的“震中”,使得与它临近地区人员的健康码“绿变黄”。肖萼国便受此影响,健康码变为黄码——这意味着他不能进入学校来进行疫情防控工作了。对此,他两次进行核酸检测,待到健康码重新变成绿色,又回归到校园积极参与疫情防控。
“招生工作正火烧眉毛,疫情又来了,如果我不在学校里,这么多工作如何处理?”当听闻健康码变黄码后便不能进入校园,进而可能影响到工作时,招生就业处招生科科长杨光辉便主动申请,加入疫情防控应急小分队,二十四小时吃住在学校。
至此,由基建与后勤管理处(钟雪飞、肖萼国、蔡文、曾宁亮)、学生工作部(许磊、邓舜文)、保卫处(彭海华、刘庚申、王加新)、招生就业处(杨光辉)10位教职工组成的应急小分队正式成立。一床被子,一张沙发,各自的办公室便是这10位一线防疫人员的休息所,家里带的几瓶罐头就算是改善伙食了。
构筑了“防火墙”
益阳市疫情发生后,学校迅速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,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。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,为疫情下的师生筑起一道“防火墙”。
“咚——咚——咚——”,学生工作部学生管理科科长许磊不厌其烦地敲着宿舍门,跑遍了暑期留校学生所在的三栋宿舍,不知敲响了多少扇门,才完成对留校学生完整真实的信息统计。今年暑期,学校共有600多名学生留校,涉及到9个学院的学生,对学校来说,对所有留校学生开展精准摸排,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。
一觉醒来,打开手机查看学生的各项信息,联系各个学院值班的辅导员已经成了许磊的一种习惯。他说:“对学生负责是我的本职工作,做好‘日报告’‘零报告’信息统计是对彼此安全的保障,为留校学生处理相应问题是我的职责,我责无旁贷。”
“请大家保持好距离,注意防护”“请大家准备好身份证”“请大家佩戴好口罩”, 8月2日晚,学校教职工家属区——慧泽园小区的全体居民排着长队,有序进行着核酸检测。作为保卫处负责人,彭海华此时像一个能量满满的“超人”,身影无处不在,全程在检测现场参与指挥和秩序维持工作,遇到个别有抗拒心理配合不到位的教职工,他总是一脸微笑耐心解释、安抚。在他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3个小时便完成了家属区和校园近1600人次核酸检测。
凌晨2点回到办公室那一刻,彭海华才稍微松了一口气,身体一沾到沙发便不由自主地往后躺,布满血丝的双眼却久久难以入眠。疫情发生近一周来,他始终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,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。
注入了“定心剂”
疫情爆发后,学校迅速执行校园“封闭式”管理。留校的600多名学生,除了早期申请离校的一部分学生外,仍有200多名学生留在学校。愈发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、不能离开校园的诸多不便……令他们忧心忡忡。更为不巧的是,因临近疫情风险区的缘故,集中居住在24栋宿舍楼的个别留校学子们的健康码变黄了,更让学子们内心惶恐不已。
“要树立‘生命至上’的理念,真正关爱、关心留校学生,为他们提供细致、周全的服务,学校是他们永远的家!”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学校党委书记李建奇立即作出指示。
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。学校立即出台《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日常管理规定》,开通疫期心理援助服务,并联系益阳市高新区疫情防控办,邀请医务人员进校免费为留校学子们进行核酸检测。针对个别学子出现“黄码”的情况,学校立马安排各学院领导、辅导员开车送他们至各定点医院开展核酸检测。
“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食堂吃饭,也要保证食堂的饮食和卫生安全,让他们有安全舒适的就餐环境。” 基建与后勤管理处处长钟雪飞说道。如今,在学校宽敞明亮的第三食堂内,就餐人数虽稀稀落落,菜品数量、成色却仍如往常,且就餐时间进行了适当的延长。
“虽然是在疫情期间,但我感觉校园却像一个平静的港湾。学校领导、老师多次看望我们,给我们提供了细心的帮助,令我们非常感动。”体育学院2018级留校学生彭思敏说。(李诗琪 文彦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