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记我校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陈卡
本网讯(记者 文彦波)在献血小伙伴眼中,他是血站的“常客”,4年无偿献血43次,累计血量17200毫升;在老师眼中,他是班上的“学霸”,连续3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,多次在国家、省级学科竞赛中折桂;在同学眼中,他是公认的“热心人”,乐于奉献,敢于担当,被班上同学亲切称为“卡哥”……他是就读于华体平台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陈卡。一米六多的个子,中等身材,走起路来虎虎生风,这是陈卡给人的第一印象。不过,这个看似瘦小的年轻人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,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傲人成绩。
传递爱心 把献血视为一份责任
走进献血的房间,在躺椅上坐好后,采血医护人员将针扎进青色的静脉血管,暗红色的血液就顺着输液管快速流向离心机,一个多小时后,一次献血就完成了。
这是一次捐献成分血的过程,陈卡先后经历了43次,折合血量17200毫升,相当于一个60公斤成年人全身血量的4倍,能帮助挽救70人的生命。
2015年,陈卡的舅舅因意外摔伤,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,需要大量用血。当他的舅舅最终因爱心人士献血而渡过生命难关时,他深受感动。从那时起,献血的想法便悄然埋藏在他的心里,不断生根、发芽。“可能经历过这种痛苦之后,更加懂得血液之于生命的珍贵。将心比心,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希望。”陈卡说。
自2018年进入大学之后,陈卡便频频出现在益阳市中心血站献血,甚至在长沙参加学科竞赛时,他也会抽空去长沙血站献血。2020年除夕前一天,因疫情原因,益阳市中心血站血库告急。此时,正在老家准备过年的陈卡得知这一消息后,义无反顾坐车奔赴40公里之外的血站。对此,他笑着说,当时益阳虽然没有疫情,但我其实还是挺害怕的,但一想到我的这次献血也许会多挽救一条生命,心里也就坦然了。献血久了,我把它看做了自己的一种责任。
4年来,陈卡的手臂上不知被扎了多少针,收藏的献血证已攒成厚厚一大摞。因其突出表现,他先后荣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”“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”“湖南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”,并获得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”提名奖,是益阳市提名2020—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年龄最小的一位。
在陈卡的感召和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。陈卡说,一人献血百次,不如百人献血一次。针对不少人担心献血有损身体健康的认识误区,他和同学纷纷化身“义务宣传员”,在校园发放献血宣传资料,帮大家打消对献血的顾虑。回忆起第一次献血的经历,骆仁伟说:“一次偶然的机会,看到陈卡学长的献血宣传,让我对机采血小板产生了好奇心。之前一直有献血的想法,但还是有些畏惧,在学长的鼓励下就去试了试,结果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,适量的献血反而对身体有益无害。”4年来,共有50余人加入到献血行列,仅他的班上就有10余名同学成为固定的献血者,累计献血达两百余人次。
醉心钻研 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
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益阳伢子,陈卡倍加珍惜大学的宝贵时光,时刻让自己保持求知的“饥饿感”。大一第2个学期,通过不懈努力,陈卡如愿考入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“新工科”实验班。实验班集中了来自全院的优秀学子,高手如林,基础相对薄弱的陈卡不仅没有畏难,反而奋起直追。于是,除了上课、睡觉,这个略显憨厚、朴实的大男孩将他大部分的时间用来“泡”实验室,“沉迷”于研究算法程序。
2019年6月,陈卡报名参加湖南省第15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竞赛,并与另外两个小伙伴组建了一个团队。由于他们研发的“机器人打高尔夫”项目对场地要求高,原有的实验室满足不了条件,他们便在学校第一工训楼借了一个展厅临时充当实验室。整个暑假期间,团队3人冒着酷暑,克服了展厅里未安装空调的不利因素,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中去。“大家干劲十足,热情高涨,有时为了攻克某个技术难题,累了就睡在实验室,饿了就泡一袋方便面吃。这段时间虽然辛苦,但我们都觉得非常有意义。”团队成员张海根说。
初赛出线后,陈卡和团队成员信心满满来到长沙参加决赛,却遭遇“当头一棒”:距比赛仅剩十几个小时了,由于场地材料完全不同,需要重新进行大量调试。怎么办?陈卡立即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商议,并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指导老师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3人对项目进行分工,争分夺秒开展调试。连续七、八个小时的努力后,机器人的各个控制程序终于磨合出了与比赛场地相适应的策略,达到了比赛要求,但陈卡3人却因持续过度劳累,在比赛的教学楼楼梯间睡着了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陈卡的项目最终荣膺比赛一等奖,随后,其主持升级的程序在2019年和2021年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中均斩获一等奖。
大学期间,陈卡着力提升自身应用创新能力,大量参加各类学科竞赛,先后获得了湖南省16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竞赛二等奖、湖南省第17届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应用开发类竞赛二等奖、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物联网应用创新设计竞赛三等奖,连续三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……面对荣誉等身,21岁的陈卡并未因头顶闪亮光环而沾沾自喜,他谦逊地说:“跟院里优秀的同学相比,我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。程序与算法一直在更新,唯有不断向前奔跑、提升自我,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,才能不致于掉队。”
乐于奉献 把助人当做一种习惯
“帮助他人,快乐自己”,面对很多人提出“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坚持献血的”这一问题时,陈卡如是回答。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对于陈卡而言,热心公益、助人为乐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。
2020年12月,因各方面表现优异,陈卡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。在经历了入党时短暂的欣喜后,他随即明白:成为一名党员既是对他过去表现的充分肯定,也对他今后的人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2021年9月,因招生人数增加,加之新建的学生宿舍尚未竣工,学校面临床位紧张的状况,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床位空缺数达50余个。此时正在外地实习的陈卡得知这一消息后,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辅导员,提出要将自己的床位让给新生,并广泛联系同年级的党员,号召大家让出床位帮学院渡过难关。“当时大部分毕业生都在校外实习或考研,联系不便,没想到在陈卡的带动下,共有50多名毕业生让出了他们的床位,帮学院解了燃眉之急。”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邓中日说。
大二开始,陈卡担任了班级算法学习小组长,带领同学学习研究算法程序,开展刷题竞赛。聂国安是陈卡所在小组的成员,由于大一时未曾学过部分专业课程,转入“新工科”实验班后,不仅要学习C语言基础知识,还要跟进学习算法程序,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,让他一度很焦虑,“那段时间我很少与人交流,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,觉得自己跟不上‘新工科’班同学们的脚步,最后幸亏遇到了‘卡哥’”。陈卡了解到他的状态后,不断鼓励他,帮他重拾信心,每天在寝室为他“开小灶”,陪伴他从基础的C语言学习开始,一步一步进入专业学习的正轨。半年后,聂国安专业成绩大幅提升,并加入了ACM程序设计竞赛团队。
进入大四第2个学期,除了忙于毕业设计,陈卡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,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今年3月,疫情去而复返,陈卡主动报名加入学院疫情防控小组,每天穿着红马甲为同学测量体温,核查“两码”,统计跟踪疫苗接种情况。今年5月,陈卡被学校评为“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”两名推荐对象之一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举,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,有的是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的坚持。“对我来说,能够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帮助到别人,是一件特别快乐、特别有意义的事情。”陈卡说。